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贵州 > 贵州首页 > 专题资料 > 生态文明会

气象“大咖”齐聚一堂 共议“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

【字体:   2014-07-11 10:02:57   来源: 中国天气网贵州站

7月10日下午,“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论坛在贵阳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主持论坛。国际地理联合会原主席罗纳尔多·阿伯勒(Ronald Abler),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席主席、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托马斯·斯托克(Thomas Stocker),中科院院士吴国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丁一汇,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贵州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等七位气象“大咖”受邀作嘉宾出席。

气象“大咖”齐聚一堂 共议“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

受邀参加该论坛的七位嘉宾中有四位为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家组成员。在这次论坛中,嘉宾分别就气候变化、未来地球、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亮点评估结论、西南干旱、贵州夏旱等内容进行了对话。

气象“大咖”齐聚一堂 共议“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

秦大河: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的挑战,防范气候变化的威胁,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瞄准气候变化科学国际前沿,进一步提高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水平,针对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确认需要优先解决的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密切相关问题,积极探讨跨学科协作,联合科技界、决策者、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开展。

气象“大咖”齐聚一堂 共议“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

Thomas Stocker:人类活动导致了1950年代以来的半数以上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且全球水循环的变化、冰雪的消融、海平面升高和某些极端天气的变化也与人类活动关系紧密。21世纪,全球变暖将继续影响地球的水循环,使地球更加干湿分明;使海水继续升温并进一步酸化;使冰川消融、海冰面积缩小、北半球春季积雪减少等。未来人类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采取有效而持续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迫在眉睫。
Ronald Abler:未来10年,希望决策者了解IPCC的初衷,建言献策,提供支持,开展合作,更好地实现可持续使用资源。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使用科学研究的结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致关重要的。FE需要各学科各界人士合作,跨学科研究和交流,要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科学模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为地球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刘丛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能源和资源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等挑战。地球关键带(表层地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决定了人类生存发展,维持生态运行。基于城市系统科学研究和城市规划,中国城市化发展势在必行,前景是美好的。

吴国雄:未来地球计划(FE)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整合现有的全球环境变化各研究计划,对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改变原有传统的线性研究模式,达到协同设计、协同参与、协同推广。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必须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实现煤炭和石油的高效、洁净化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

丁一汇:人类活动是导致西南地区持续性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降水量总体趋于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和风险加大,尤其是持续性干旱对西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积极主动的采取科学有效开发新的水资源,加强防洪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热带雨林生物多样化,改革种植制度、优化粮经作物区域布局等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实现西南地区可持续性发展。

赵广忠:近53年贵州夏季干旱、极端降水量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对贵州生态、农业、经济都将造成影响。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避干旱降雨不足之害,趋干旱光热资源丰富之利,把贵州建设成为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的高地。

最后,专家对参会人员提出的气候变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地回答。所有专家发出了《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主题论坛》倡议:一是在全球气候系统持续变暖的总趋势下,未来中国将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一些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大。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的挑战,防范气候变化的威胁,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是我国科技界应瞄准气候变化科学国际前沿,进一步提高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水平,针对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三是中国在气候与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非常契合“未来地球”计划的研究框架,我国应确认需要优先解决的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密切相关问题,积极探讨跨学科协作,联合科技界、决策者、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开展。(杨春竹 张蕾  石奎)
 

编辑: 中国天气网贵州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400-6000-121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贵州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