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贵州 > 贵州首页 > 天气要闻

气象专家比较2011年与今年旱情;据预测周末台风“尤特”或缓解我省旱情

【字体:   2013-08-13 11:02:46   来源: 贵州都市报数字报  

title

玉米缺水,近乎绝收。

“旱”,是人们不愿意见到的字眼,尤其是对刚经历过2011年夏季大旱的贵州人。那一年,在农村,庄稼成片毁掉,人畜饮水靠送;在城市,水空前珍贵,一水几用成了常态。直到9月,止旱的雨水才落下。

2013年7月,大旱再次袭击贵州。这场几乎覆盖全省的干旱,让人们不由得联想,这场旱与“2011年大旱”谁更凶猛?7月23日,省气象台发布了今年夏天第一个干旱橙色预警,8月7日升级为红色最高预警。截止到8月12日,我省已连续6天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令人欣慰的是,本周五傍晚,一个名叫“尤特”的台风将给久渴的贵州带来雨水,而这场雨水是否给力,我们拭目以待。

感知干旱,住在城市的人要比农村人反应慢得多。在大家惊叹杭州、重庆、长沙气温屡创新高的时候,我们身边,干旱也以“博尔特赛跑”的速度蔓延。8月12日干旱监测,全省82个县(市、区)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特旱36个县(市、区)、重旱30个县(市、区)、中旱14个县(市、区)、轻旱2个县(市、区)。重旱以上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遵义南部、毕节东部、安顺市、贵阳中西部、黔西南东部以及黔南局地。截至8月9日,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86亿元,264.48万人、119.97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干旱为何“缠”上贵州?

贵州从年降水量来说不少,但为什么雨量充沛的贵州会出现干旱?

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帅士章解释:“这是由于贵州处于东亚季风区,由于每年季风的不同变化,贵州降水的变率较大,再加上贵州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水容易下渗、地表蓄水性能弱、容易造成地表干旱。”

近60年来,旱灾经历了多个起伏,总的趋势是旱灾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及粮食生产的危害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处于一个相对少雨期。2001年至2013年13年中,贵州发生了2001年夏旱、2004年西部春旱、2005年夏旱、2006年西部春旱和黔北特大夏旱、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夏秋连旱叠加冬春连旱的罕见特大干旱、2011年的特大夏秋连旱和2013年正在发生发展的夏旱。

人工增雨不是“无中生有”

干旱来时,人们想的是增雨,但省人影办主任田楠告诉记者:“人工增雨不是‘无中生有’,必须具备一定的空中云水条件。一般说只有当云系发展到一定的厚度,这个厚度一般是大于2公里,而且,云里边要有一定的过冷水(低于0度而不结冰的水)含量,云中要有上升气流,这样我们通过地面的高炮、火箭或飞机将催化剂携带到云中的有效部位,就能够起到人工增雨的作用。”

干旱时节,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最直观的效果就是降雨量明显增大,其表现为增加土壤相对湿度、增加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净化空气、缓解农作物干旱等等。

就拿8月1日至3日来说,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根据降雨可能出现的区域开展大规模的增雨作业。9个市州276个炮站地面增雨作业1571次,发射人工增雨炮弹6134发,火箭415枚,有效缓解我省西南部旱情。监测数据表明,8月1日至3日,全省飞机、地面催化作业的增雨总量达3.6亿立方米。可见,科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是抗旱的有力保障。

台风“尤特 ”或缓解旱情

据省气象台台长李登文介绍:“根据中央气象台监测,超强台风‘尤特’外围云系可能在15号傍晚到夜间起影响我省,台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将直接关系到我省降水的量级和范围,目前气象台也在密切地关注和跟踪监视中。假若‘尤特’给力,我省的旱情会得到缓解。”

据了解,我省高温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影响所致,15日以后随着副高北抬,台风顺着副高南侧的偏东南气流向西北方向移动,我省大部处于偏东偏南气流中,天气比较凉爽,体感舒适,但我省北部地区仍有高温天气出现。

15、16日的降水过程,对部分区域的干旱缓解有帮助,但不能解除干旱。由于降水不均匀和不会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所以一般不会发生旱涝急转。有可能出现局地的短时强降水,加上因旱导致的土壤开裂和松动,更容易发生滑坡等灾害,因此公众要多关注气象部门发出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主动避灾躲险。(赵晓娅 摄影邱凌峰)

编辑: 中国天气网贵州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400-6000-121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贵州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