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贵州 > 贵州首页 > 专题资料 > 生态文明会

采取有效而持续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主题论坛召开

【字体:   2015-06-27 23:36:07   来源: 中国天气网贵州站

6月27日下午,“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主题论坛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担任论坛主席,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宋英杰主持论坛。论坛发布了气候安全科学家倡议。

“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主题论坛召开

论坛全景(石开银 摄)

“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主题论坛召开

主席台嘉宾 (石开银 摄)

“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主题论坛召开

宋英杰主持论坛(石开银 摄)

“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主题论坛召开

秦大河院士担任论坛主席(石开银 摄)

“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主题论坛召开

Thomas Stocker(托马斯)发言(石开银 摄)

“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主题论坛召开

David King(大卫金)在发言(石开银 摄)

秦大河院士担任论坛主席(石开银 摄)英国外交大臣气候变化特别代表、利物浦大学名誉校长David King,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Thomas Stocker,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翟盘茂,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试验室副主任董文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首席姜彤等中外气象专家,齐聚一堂,围绕IPCC第五次研究报告、生态文明与气候安全、巴黎气候大会谈判前景等开展对话。

论坛取得共识: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更为确凿;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信度进一步增强;未来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导致全球气候系统进一步变暖。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影响。随着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将加大。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限制气候变化,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相辅相成,与其他社会目标相结合,将促进可持续发展。

秦大河:希望能通过此次论坛听到更多关注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声音。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科学家参与IPCC工作人数最多的,并且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PCC第五次研究报告很明确,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如果政府不理解这个问题,就没法帮助他们所领导的人民。我们必须要大幅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是基本的共识。无论是公众,还是科学家,或者政府,全人类都应该要围绕减排做出贡献。只有降低能耗、改善能源结构,才能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而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David King:今年12月份的巴黎气候大会,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们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提升技术研发、开发的能力,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去找到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的研究计划。欧盟同意在2030年将碳排放减少40%,通过国家之间的大力合作,或许在巴黎峰会之后,我们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Thomas Stocker: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必须要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 2°C 以内,在今后的十年中,如果更加大力度,我们甚至能把温度孔子在1.5°C。中美两国签署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是个历史性的事件。我们讨论气候变化风险,因为气候变化影响的不仅是气候系统,还有生态系统正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我们必须走减排的道路。在减排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得更远,不是说到了2015年、2030年,我们的任务就结束了,而是在未来几十年都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美联合声明就像一个新生的小孩,大家都在赞扬,因为这是希望的第一步,但未来还有更多步,不仅是大的国家要做,全世界都要为之努力。

翟盘茂:城市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城市活动也会加剧气候风险。对于城市气象灾害的防范,主要在于安全意识的建立,还要倡导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到气候因素,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农村是防灾减灾薄弱的缓解,关键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产品如何服务于农民。我很高兴看到,目前正在研发的抗旱作物,还有滴灌技术、水利工程建设、地膜技术等,都是在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做努力。

宋连春:基于气象部门近60年的观测历史,中国霾日数的确在增加,究其原因,污染物在增加,天气条件也是“帮凶”。目前的科学技术,很难做到一个月以上霾的预测。环境容量越大,表明大气能够承载的污染物越多,发生雾霾的几率就越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环境容量每十年减少6%,这说明大气承载污染物的能力在减小,因此,必须要减小碳排放,才能减少霾的出现。大家备受关注的厄尔尼诺现象,据预测今年的厄尔尼诺可能会延续到冬季,这可能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厄尔尼诺,强度也会比较强。而区域性的、大尺度的响应已经显现出来,比如印度高温热浪、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南方频繁暴雨等。

董文杰:未来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行动。中国必须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实现煤炭和石油的高效、洁净化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气候变化有好处也有坏处,比如温度升高以后,在一些冷的地方能够种植更多其它的农作物。但整体评估下来,科学家们一致认同,从整个人类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相信大家从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已经有所感触。

论坛现场,听众踊跃提问。此外,论坛嘉宾们还通过微博、新闻客户端等与网友进行互动。论坛指出,中国气候也呈现出变暖的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增强、影响程度加重,农业生产、水资源安全、自然生态系统、重大工程等的风险加大。未来随着气候的进一步暖化,气候风险将进一步加剧,经济、粮食、水资源、生态、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将遭受重大威胁。据此,论坛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安全》倡议: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应对气候变化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重要任务。

(二)科学认知气候规律,高度重视气候安全,将气候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气候安全作为新的非传统安全,与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三)以风险管理为重点,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树立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化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气候风险。加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重大工程等的气候影响评估,在气候承载力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做大量的工作。

(四)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把气候资源纳入资源环境生态管控、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等重大制度,探索建立基于气候承载力评估的城市规模控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度。

(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意识。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保护气候作为生态文化培育的重要内容,发动全社会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全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文:张蕾 石奎 张静/摄影:石开银)
     

 

编辑: 中国天气网贵州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400-6000-121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贵州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