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贵州 > 贵州首页 > 专题资料 > 生态文明会

明天一定更美好—— 一个气象局长眼中的生态文明

【字体:   2014-07-10 14:56:04   来源: 中国天气网贵州站

七月的贵阳千山苍翠、万木葱郁、气候凉爽。7月10-12日,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在贵阳举行,中外各界名流汇聚贵阳,大家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而来。

作为“以架构为主题的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分论坛”嘉宾,贵州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是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哪些机遇?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7月7日,赵广忠在接受贵州都市报专访时,带着对贵州深厚的感情理性地为我们作了全面阐述。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赵广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如雾霾、地表水污染问题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乐观的是,党和国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给予了切实的关注。党的十八大就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非常明确的要求,表明党和政府对解决生态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决心。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必然带来切实的行动。贵州作为“欠发达 欠开发”的省份,更需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贵州后发赶超的“绿色”通道。而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对立起来。赵广忠认为,没有人类的发展就没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是以发展为基础的。蛮荒时代的青山绿水不是生态文明,贫穷落后也不是生态文明。但要注意核心问题是如何发展,就是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方法。

对于贵州的发展,赵广忠充满信心:贵州具有后发优势,并不是说落后是优势,但后续发展是有一些优势的。无论从国外的发展看还是从企业的发展看,都有很多成功的实践,因为后续发展在先期发展积累的资金、技术、制度等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成果,都能为后发者得以借鉴。

贵州近年来充分挖掘后发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找到了一条高举生态文明旗帜的道路,提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发展思路,更肯定地说,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新的发展理念,贵州一定能够从工业文明的迟到者,转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的跨越者。

生态文明=尊重自然

说到生态文明,大家很自然地就想到绿色。赵广忠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地划等号。诚然,绿色是生态的标志,但并不是说生态就是绿色,绿色就是生态。自然形成的不同的气候区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极度的干旱造就了黄色的沙漠,极端严寒造就白色的冰原,无论沙漠还是冰原,虽然不适宜人类居住,然而他们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换言之,如果冰原消逝了,沙漠消逝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不可预知的生态灾难。

人类阻止气候变化,主要就是阻止两极冰源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由此增加大气中的水汽而引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这就是我们要阻止冰源消融的原因。因此,无论是绿色、黄色还是白色都在他应该担当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要试图去改变它,更不要战胜它。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让森林退化成为草原,让草原退化成沙漠。我们并不需要把我们能够把沙漠彻底改变成为绿洲,这不现实,不符合自然规律。

谈到为什么人们总将生态良好与绿色划等号。赵广忠解释,因为绝大多数人类都生活在主要由城市和广大农村田园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中,这个系统以绿色作为主要特征,人们喜爱这种绿色,所以我们把绿色作为标识。但是,不能直接把绿色与生态直接划等号。

那么,什么叫生态良好呢?一般来说是青山绿水,绝大部分的生态都是这样考虑的。但生态良好也是因时因地而宜。如因纽特人就生活在加拿大的北部,这个地方异常寒冷,没有任何的绿色,但对于他们来说,良好的生态系统就是稳固的冰源和能够获得丰富的渔业。再比如高原上的人,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只要水草丰美就很好,不会因为高原缺氧而否定。其实良好的生态系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适应的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都是“主人翁”

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赵广忠认为,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肯定有办法解决好客观存在的雾霾、地表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但是,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都付出努力。政府要制定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政策和法规。如功能区规划就符合这种建设的实践。作为社会组织和个人,要切实积极参与。现在客观存在的偷排污染水、深埋固体污染物说明我们生态文明的意识还不够。如果社会每个人都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就能成为千万人的行动,那么每一个个体汇聚的力量是无穷的。

编辑: 中国天气网贵州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400-6000-121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贵州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